凯发一触即发的文化
山东清洁能源公司 2016-08-02 王俊杰 14769次
字体:加大 减小
刘季,刘家老三,一个地位低贱到连名字都不配有的人,整日游手好闲,四十岁了还是老光棍一条,凭借一张巧嘴就娶了地主的女儿,靠关系混了一个亭长的小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了大汉的开国皇帝,他就是后来的刘邦。反观他的对手,项羽,出身楚国贵族,身长八尺,力能扛鼎,志向远大,在巨鹿之战中以数万兵力歼灭四十万秦军主力,威震华夏,并多次将刘邦逼入绝境,实乃当世之英雄,却最终被刘邦打败,乌江自刎。历史就是这样,成者王侯败者寇,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农民起义终成帝王的人,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刘邦而不是项羽呢?
一、刘邦豁得出去,项羽小肚鸡肠、患得患失。刘邦出身寒微,本就一无所有,即使失败,他只不过接着做他的沛县农民刘家老三。身为亭长的他押送犯人服刑,中途有犯人逃跑,因为怕被连坐受刑,索性全部把犯人放了,自己也准备逃。但是那些犯人却没有逃走,而是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就这样刘邦走上了造反之路。彭城之战,刘邦被打的落荒而逃,逃跑过程中因为怕车辆太重,被项羽的骑兵撵上,刘邦竟将三次把自己的亲生孩子踹下车(《史记》记载: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虽然从这一点我相当鄙视刘邦,但是不得不承认,刘邦真能豁得出去啊。最后一战,垓下围攻项羽伊始,本来几路大军,齐头并进。不料中途韩信和彭越的大军停滞不前,等啥呢?楚地即将被攻破,都等着刘邦分土地给好处呢,刘邦豁出去了,将广大土地分封出去。反观项羽,吝啬财物官职,手下的人都对他不满。分封诸侯的时候更是凭借个人好恶,把好处尽占,最重要的是把刘邦彻底得罪了。垓下之围,这位楚霸王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不思进退,抱着虞姬,哭得跟泪人似得,唱着:“虞姬虞姬奈若何。”乌江渡口,项羽因怕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执意不肯过江。“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就这样轻易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豁得出去,为了将来更大利益而暂时放弃眼前的利益,以退为进,缩紧拳头是为了更好地出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若只顾眼前小利,往往将来会失去大利,这点刘邦比项羽懂得多。
二、“听人劝,吃饱饭。”项羽实际上是有勇有谋的一个人,可他偏偏行事的时候,勇在前,谋再后。别人替他出主意的时候偏偏他又不听,鸿门宴上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杀了刘邦,最后使得纵虎归山,在定都问题上不仅不听劝,还杀了进言的谋士,一意孤行,撇开了关中重镇要地,失去了粮草丰富、兵源充足的大后方,以至于后来关中地区让刘邦轻松获取。偌大的楚军部队竟然没有一位像样的谋士。好不容易有个范增,让刘邦的手下陈平一招反间计给逼走了。刘邦为人豪爽,人缘极好,因为能够人尽其用,手下猛将谋士如云。但是最重要的,刘邦能够听进去别人的建议。攻进秦宫后,刘邦看到这里的富丽堂皇便开始留恋起来,好在他能听进去张良的建议,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及时收手,退军灞上。项羽不守信义,封他汉中王,刘邦接受萧何、张良的建议,忍气吞声,静待时机,这才有了后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正所谓“听人劝,吃饱饭”,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能听进去别人的建议,也是一种胸襟。一味地刚愎自用,纵使项羽文韬武略独步天下,也抵不过刘邦和他虎狼一般地手下。
三、“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生于阶级的最底层,懂得人民的疾苦,见识过陈胜、吴广起义的他深知民众之心不可违。所以在攻进咸阳后,刘邦刚开始有些忘乎所以,但是他能及时改正,让手下秋毫无犯,与秦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刻的律法,民众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生怕刘邦不是秦地之主,民心所向,皇帝之位怎么可能不属于刘邦呢?反观项羽,放逐义帝,屠咸阳,火烧阿房宫,特别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他竟然为了莫须有的担忧而坑杀了20万已经投降的秦军士兵,如此冷血杀戮,如此无情无义之人,怎么能得到民心,又有谁肯替他卖命。最终,垓下之围,汉军唱起楚歌,楚军瞬间军心涣散,丧失抵抗能力。在项羽死后,楚地民众也纷纷投降汉军。
在与刘邦对阵的这段历史里,英雄项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经历过败仗,垓下之战却成为了他生命的终结。刘邦的成功不是偶然,项羽的失败却是必然。后来历史上另一位成功的农民起义者朱元璋这样评价二人:“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刘邦)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刘邦的成功就是各种有利因素积累叠加,有量变才有了最后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