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一触即发的文化
检修运营公司 2016-06-07 张婷 14052次
字体:加大 减小
海莲•汉芙(helene hanff)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于 1970 年首版问世,旋即被爱书人奉为经典。近期,重温了陈建铭老师翻译的中文版《查令十字街84号》和由著名演员安妮•班克劳夫特及安东尼•霍普金斯领衔主演的改编电影,不论是书还是影片都围绕书缘与情缘,反映了两种爱情:汉芙对书的激情之爱和她对德尔的精神之爱。
海莲•汉芙是一名以写电视、舞台剧本为生的自由撰稿人,作为忠实的古旧书爱好者,她热爱英国文学,微薄的收入在昂贵的美国书价面前相形见绌,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了弗兰克•德尔先生价廉物美的购书服务。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秉着对书籍的热爱和德尔兢兢业业地为汉芙寻觅好书的执着,两人通信二十年,直至德尔病逝。
第一次读《查令十字街84号》,源于高中每月一次的英语角上观看的英文版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当时确是为了“应付”英语听力而观看的。对电影情节的好奇驱使自己课余时间与买了陈建铭老师翻译的中文版《查令十字街84号》,出于考试和学习的压力以及占用题海战术学习时间的“罪恶感”,还对文中汉芙和德尔书信中涉及的自认用于作文写作的含义深远的文字进行了摘抄和熟读,完完全全是出于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就像书中所言“书籍,确实是人类所成功拥有最好的记忆存留形式,记忆从此可置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肉身朽坏。”看到这里,脑海里顿时会浮现出无数萌动的小细胞,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书籍承载着人类交错时光的历史演变和绚彩斑斓的画面:世人通过读书了解探索这个世界,优秀的文化,思考的视野以及曼妙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沉淀摇曳多姿的展现在世人眼前。现在想来,第一次接触《查令十字街84号》,除了练习听力之外,还包含着英语老师引导我们热爱读书的良苦用心。
第二次读《查令十字街84号》是大二上学期,刚刚褪去了对大学的新鲜感,由自己安排的时间就相对宽裕了些,于是去学校里的图书馆看书就成了“家常便饭”,在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中外名著,有幸看到了《84,charing cross road》,顿时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于是静下心来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时代因素、查阅英文单词……最后还对比了中英文版的不同,根据语法和中英文表达习惯的不同,领略了英文之美“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i love it so much.”“你们如果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once the communication becomes more efficient, there will no longer need to be on the tiptoe of expection. the affection will not mean anything as long until it is ignored.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这次阅读将自己融入了那个年代的文化背景中,深入海莲、德尔的思想和书信语言中,从最初的买卖书关系,共同探讨书籍内容和人物、通信家人情况发展到精神层面交流,皆因书缘而起。二十年间,虽未曾谋面,情谊契合之感让人动容。经过漫长的思考和深入体味,读《84,charing cross road》的过程就像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修葺装饰属于自己的艺术品一样赏心悦目。
时隔数年,原来留存的《查令十字街84号》已不知所踪,自诩不是爱书人士,深感惭愧。工作之余,再次重读《查令十字街84号》倍感亲切:记忆犹新的场景是高中、大学那些年遥远设想追寻书香的情怀。汉芙在书中写道:“从阅读的需求面来说,一本书的再阅读不仅仅只是可能,而是必要,你不能希冀自己一眼就洞穿它,而是你十五岁看,二十岁看,四十岁五十岁看,它都会因着你不同的询问、关注和困惑,开放给你不一样的东西……”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真心喜欢的书没有不需要再重读的,曾经有一段时间,喜欢跳跃性的了解故事情节,并未真正的置身于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境遇,大抵是体会不出人物在特定思维框架下行为的含义的。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人一生角色不断变化,体会和感悟也会由表及里的渗透。同一个画面中,或者你会否定原来的理解和领悟,融入更深刻彻底的理解。所以不管我们出于什么理由接触到一本好书,就应该聪明点给书籍多一点时间、给我们自己多一点机会。
《查令十字街84号》是本好书,就像书中所说,“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所以,如果有机会去英国,我很期待在漂亮的查令十字街车站驻足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