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一触即发的文化
一行禅师在禅宗里算得上是德高望重,但他每次对于禅理的阐释总是直白的如同跟你面对面的唠家常。比如他是这样说吃橘子这件事的:当你吃一颗橘子时,应该首先闻一闻它表皮散发出来的气味,观赏它的色泽,然后用手指剥开它,感受那溅射出来的细雨般的汁液。吃的时候,你也应当慢慢吃,以对待最为昂贵的食物的方式,对待一只普普通通的橘子,专注而集中,仔细品味由酸至甜整个过程之间的微妙变化;此时,你或许会看到这只橘子的过去,当它还悬在枝上的样子,它还是一朵花的样子,它还是一株树的样子,它还在泥土里等待抽芽的样子。万事万物皆有来处有去处,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缘起性空。
大师的这番言论说的仿佛是用心进食,这本应是佛家最基本的修行,其主旨却是包含要以一种尊重生命,懂得感恩的态度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所谓“修心”。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暗自契合的,还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时,我们便知晓“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日常生活中餐饮穿衣这样的小事,其间既包含着生产者的辛勤劳动,同时作为材料本身,也用自己的生命换以其他形式滋养了另一个生命,使自己迸发出远非物价所能衡量的意义。在整个自然界的食物链轮回里,看似在顶端的生物,终会在生命终结之后被腐食动物以及微生物分解回归泥土之中,进而孕育植被,完成新的一轮生命历程。从这样一个角度讲,我们的确应该尊重每一箪食,每一瓢饮,生命的价值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是平等的。
尊重每一餐饭并非是空穴来风的新教义,古已有之。平原人民在冬去春来划开第一垄田地时,总会祭拜天地,秋收后又会再次感激这一年的风调雨顺。儿童自从会下地开始,便跟在大人后面捡拾遗落的麦穗,同时又会因为餐桌上浪费粮食遭到责罚。“粮食”的的“粮”字在汉子新解中被解释成,吃的每一粒米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部分宗教信仰还要求在用餐前后进行祈祷。虽然仅仅是形式,其作用却是将整个用餐过程提升为必需的修行。高于形式的精神内涵便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心怀感恩。
从感恩每一餐饭,到感恩将自己带到璀璨世界的父母,感恩用知识哺育自己成长的老师,感恩周边随时为自己伸出援手的朋友,感恩工作上时时提携自己的同事,感恩使自己能够发挥一技之长的企业等等。感恩的心,让自己升华,让企业更加赋予担当,让社会更加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