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一触即发的文化
最近这段时间,有几件事一再刷新我对“任性”这个词语的好感度。
首次对它产生好感,是在部门负责人做的部门新年致辞中,使用了夸赞的语气说我们“发电部,就是这么任性!”;第二次“任性”一词出现在公司业绩展示牌上:“大唐鲁北2014就是这么任性!”而展示牌上除了这句话,其余的就是一组组令人热血沸腾的指标数据;今年两会召开,新闻报道到多次看到“任性”的身影。
看着难倒两会翻译的热词“任性”,带着不解和疑惑,我上网百度了一下“任性”以寻求答案。度娘对“任性”的解释很是文绉绉的,意指听凭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或者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某种不正当的目标或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须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单从其本意看,“任性”绝对不是一个褒义词,更多的被用在负面、反面的情境中,几乎就是“不成熟”的代名词,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很少用到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很多文字、词语的使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其固有的含义和属性中,而是慢慢发生了变化,“任性”一词在这种大环境下所表达意思更倾向于“听任本能或潜意识的意愿去做事”,更侧重于肯定、尊重个人本能的意愿和需求。在这个注重个性发挥,自主张扬的时代,衍生出新的含义也就不足为怪,这种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我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听到家长最多的嘱咐是:“好孩子要乖,要听话,不要任性。”我被要求懂事,听话,不惹事,生活在大众的普遍认可的标准中,平时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逾越,并要努力得到身边家人朋友同事的认可,最好让“任性”这个字眼与你绝缘,不沾一点边儿,这好像是我们那个年代所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于是我们的成长被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中规中矩的做人做事,任性、离经叛道出格的事与我们无关,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很难有所突越。
九零后的儿子,成长过程中毫无意外被我这个当妈的影响着,我也一直引以自豪。直到他的青春期到来,随着年龄及心智的逐渐成熟,被我一直“打压”的自主意识忽然迸发,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劲头形成了燎原的态势,无论说话、办事儿,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做法,我是既头疼又欣慰,矛盾之极。这不,眼看着距离期末考试没几天的时间了,还是看不到儿子有丝毫紧张和着急,玩手机、看电视一样都不拉,我是急在心头,心中默念着家长会老师的告诫“要相信孩子,给他提供较宽松和舒适的环境,不过多干涉他的自由时间”才没开口“提醒”他,但是眼睛却很不受控的频频看向他。在我第n次把目光落在儿子身上时,儿子终于赏给我一个眼神,“妈,别再看我了,你看得我都没心思玩儿了,放心,我会抓紧时间的,倒计时,我知道的。这次考试班级前三名,no problem!”说完,怡然自得的继续低头投入手机游戏中。前三名?no problem?就这状态可能吗?几个问号像闪电一般将我闪晕,我很不确定,也许是我对儿子的努力有些熟视无睹了,更或许是我的心态真的老了,任性已离我远去了。
2015年3月5日,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严肃又不失活泼地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不出意外,“任性”一词要再次火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