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通过手机访问

凯发一触即发的文化

大唐烟台电力公司  2014-06-30   许广玉   7550次
字体:加大 减小

  “亲,你今天“微”了吗?”相信面对这新潮的网络问候语的你自然不必“惊诧莫名”,只需报以会心的微笑且将习以为常,或者一不小心被冠以“偶像”的称谓,你也万万不可“窃喜”,因为在网络语意中,你似乎已被定位“令人作呕的对象”;甚而至于有人说你“讨厌”,你且不要急于发怒,因为它反而表示你“讨人喜欢且百看不厌。”  


  诸如此类精灵古怪、词意迥异、怪诞另类的网络语,甫一问世便引起了极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曾几何时“忽如一夜梨花开”的网络语凭其顽强的生命力、执着的创新精神和无与伦比的传播速度,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中“攻城略地”以至“所向披靡”且成“燎原之势”,随之而衍生的“梨花体”、“知音体”、“凡客体”、“宝黛体”、“校内体”等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网络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爆红,激起人们竞相“造词”“造句”、“造体”的大狂欢;别出心裁的词语组合、风谲云诡的表达方式、标新立异的宣泄思维,直教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乃至晕头转向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惊愕之余,人们不禁要问,看似离经叛道的网络语何以能够大行其道且如日中天,其魅力究竟何在?


  诚然,人类每一种新文化、新技术的兴起,都会带来新的词汇、新的语言、甚至新的革命的出现。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普及应运而生的网络语,以其鲜活的创造力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这一论断。而网络虚拟、开放与包容的兼具性,决定了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多变性与不规范性,人们借此释放压抑的个性、展示鲜活的原生态的真我,而异彩纷呈的网络语遂成为人们宣泄人生压力、情感苦闷的直接载体和另类的方式,其字里行间折射出的则是人们潜意识里对现实生活、对社会现象的调侃、无奈、愤懑,甚至是抗争的复杂心态与心路历程,诸如“神马都是浮云”彰显人生的豁达与洒脱、“各种伤不起”源于现实的无奈与叹息;“鸭梨山大”则直面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其实,无论是网络语还是传统的语言都是人们内心及精神世界的反映,网络语依托便捷、开放的互联网,作用于各色媒体网站,流行于大街小巷,成为了时髦年轻一代的快餐语言。其既有符合年轻人灵动、不羁的个性和追求自由至上的审美标准的一面,彰显的是人人平等的理念;另一方面与当前转型期社会公共事件高发、负面情绪的累积息息相关,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网络语都是对权力的出租、金钱的祟拜、价值观的沦丧的讽刺、反思、甚至是鞭挞,不乏痛心疾首的真知灼见。网络语作为记录社会进程的“微镜头”,既凸显了社会生活“实”的一面,也凸显了语言的“动态”美,昭示着语言创新的魅力。


  严格来说,网络语只能称为“语”,而不是标准的“言”,譬如,《论语》中“语”的界定,而所谓的“网络语”,也是人们随意的口头的交流方式,与约定俗成的聊天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面对网络语的方兴未艾,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而口诛笔伐,甚或高喊“狼来了”,必欲置之死地而罢手。


  因此,刻意地强调网络语言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其实是对网络语言的不公。事实上,人们在接受时尚的网络语的时候,已明白无遗地昭示着传统文化的丧失殆尽;网络语言的普及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传统语言文化的全面沦陷。追溯历史,正是曾经被无限放大了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现在的青年一代彻底丧失了阅读传统文化的能力,而其“始作俑者”者,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旗手”也是难辞其咎!


  面对网络语的惊涛骇浪,大可闲庭信步而不必惊慌失措。君不见,八十年代的喇叭裤更是盛行一时,终因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很快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需要我们做的,便是俯下身子、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的重新修补我们的传统文化工程,以全民文化的普及与提升,重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有容乃大,才是至理;切莫学某房地产商的故作风雅的广告——也走也歌!虽然只是一“走”一“行”之别,雅意尽失,徒增笑耳!

上一篇:昨夜心情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