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一触即发的文化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不错,人类最大的财富是知识,而知识的积累莫过于读书。女儿大了总喜欢要书看,我便找一些我喜欢的中外名作给她,然而得到的总是回绝。
学龄期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既重要又有益。女儿从小喜欢读书,这是让我比较欣慰的。可是她喜欢的在我看来都是比较“偏”、“怪”的书,我常常给她介绍的古典名著、大家作品却都被束之高阁。为此,我尽量培养她的兴趣,让她扭转对“名著”的看法,于此同时我也还经常把她喜欢看的书悄悄藏起来。女儿是听话的,几次硬着头皮读过几本,但收效甚微。
直到有一次女儿发烧了,让我读书给她听,我就拿出了泰戈尔的经典小说给她念,想让她了解一下这个印度近代作家那富有诗意和较强哲理性的小说。可是她却不爱听,没办法我只好拿出一本散文集,女儿选了一篇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的文章。给她读的时候,她聚精会神地听,我也就认真给她读了下来。这是一篇有关穷人的贫困与奋斗的文章,主题有些悲伤,女儿听的时候竟然红了眼睛。她问:“为什么那些穷人过着那么穷的生活呢?”我感到自己好像也融入了整个故事当中,进入了那时那地日本贫穷百姓的愁苦里;故事很吸引人,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深深地感到人类某些共通的东西,文章的隽永流畅、涵韵深刻也给我以美的享受。突然,我不再觉得女儿爱看的书又偏又怪了。就像情感是共通的一样,知识也是共通的。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侧重,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或许对学习和成长更有裨益。
从那以后,我常常给女儿读书听,间或报纸期刊,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分析、讨论,这不仅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还使我和女儿的感情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她已经可以接受自己以前不爱看的书了,我也通过女儿了解了不少我们那个时代没接触的当代作家作品;我们两个通过读书,好像超越了年龄的限制,都在进步成长着。有时我真会觉得自己也在“成长”。
最近,女儿读了有关钱学森的故事,感触很大,她说,钱学森为回到魂萦梦牵的祖国,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花费五年的时间,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力,终于回归家园,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女儿激动又充满热情的话语中,我感到一股精神的力量在她胸中激荡,是啊,从小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志向是多么珍贵的理想啊!我突然意识到应该趁热打铁,坚定女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我给她读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果然这篇文章和钱学森的故事联系了起来,女儿说她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知道了应该怎样做人。我欣慰至极,女儿徜徉在书籍的海洋,我告诫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长大了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现在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读好书,为实现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书,确实是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