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一触即发的文化
是日,酣然入梦,但见自己将盘于头顶的长发剪短。醒来,问意周公,曰剪发是为发财之先兆,不禁窃喜。黄粱一梦姑且图个乐呵,但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头发倒让我颇有话说。
头发,是一种生理特征,也是一种审美体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发型、发质、发色等优劣好坏,都可以成为影响个人美观的因素。著名主持人孟非、乐嘉的光头造型纵然“夺目”一时,想来少有人会敢于尝试,如我辈凡夫俗子还是希望自己秀发飘逸,如丝如缕,顺滑柔韧,浓密亮泽。尤其对于女人而言,“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的温婉妩媚中,可以透出丝丝浪漫感性的情怀,散发袅袅惑人心扉的娇柔,难怪有诗人将女子的头发咏赞为“令人丧失理性的神秘力量”。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古代虽说没有烫发、拉直等多种打理头发的技术,但人们对于发髻的整理可是绝不敷衍。或挽或盘,或绾或束,梳头弄发的方式并不单调,类似追星逐月、飞凤秋蝉,叠彩金晗,如此种种,名目颇多,又添风雅韵味。从古装戏剧中不难见得,皇城贵胄,百姓人家,但凡有几分薄产的女子,哪一个的头上不是珠钗点缀,步摇垂摆,发型的复杂程度远比当下。发以浓黑为美,此标准自古至今少有改变。“鬒发玄髻,光可以鉴”。散发之时泻如黑瀑、光亮如镜的夸张足以展现乌云高绾的魅力。
头发,不仅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文化。
头发可以初辨人的年龄。在古诗文中,年龄称谓往往与发型相关,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代人对头发极为珍稀,所以幼童不剪发,自然披垂于肩,故曰“垂髫”。而今虽不讲究,但据我观察,每个年龄都有相适应的发型,比如学生多扎马尾,青春活泼;青年多批直发,简单自然;中年多加卷烫,成熟干练,老年多为短发,方便舒适。现在少了礼制民俗的约束,发型自由了,人也自由了。
头发可以初表人的情感。“青丝”代指头发,其与“情思”谐音,因此,头发往往是恋人传情达意的信物。断发起盟,白头偕老,蜜意浓情都如此长短青丝,最得自然,也最得珍贵。“华丝”代指白发,而白发不仅是韶华流逝的警示,又往往是多愁忧郁的体现。白发千丈,缘愁更长,待鬓毛衰催之时,我们便添加了几分伤感,感叹少年的意气风发,感慨暮鼓时的月光甚寒。
浮生若梦,留不住的何止是一头鬒黑美发呢?只愿大家莫等闲,别白了少年头,才空悲切!